滕西奇:生辣灵动汉隶情缘 德艺双馨笔墨飘香
2020-12-18  点击:[]

生辣灵动汉隶情缘 德艺双馨笔墨飘香

———记我校文学院64届校友、著名书法家滕西奇

一条老式沙发,一张摆满了茶具和报刊的茶几,两张陈旧的堆满了文房用具和字画书籍的书桌,一个破旧的书橱以及挤满了字画卷轴的纸箱和挂满了墙面的字画。这是屋里的所有陈设,简单但不失书香气息。这就是滕西奇先生的办公室。滕西奇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于济南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曾任济南市政协委员。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二十余年,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学》等九部中文著作,书法方面有 《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中国书法史简编》、《张迁碑写法与注译》、《曹全碑写法与注译》、《乙瑛碑写法与注译》等专著。论文《从求新中求教学质量》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为人淡然平凡 不凡唯有书法气韵

跟工作室的陈设一样,滕老师言谈平淡自然,完全没有艺术成就高不可攀的那种威严。滕教授一边邀笔者品尝大红袍,一边谈论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文字,由字体、书体的意义谈到象形字和文字的符号化,教授旁征博引,各种典籍里的句子信手拈来,话语间透出渊博的学识、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对各时期书法作品的深刻认识,笔者充分地感受到了他那份厚重的书法气韵;但是古稀之年的滕老师在给笔者倒茶、续杯以及那关怀的语气,让笔者感受到的却是他那份普通人的平凡和那份如同祖父般深沉的爱。笔者静静地听着长者讲述半个世纪之前的学习生活故事;听着大师对中国文字演变历程的讲解,对各时期书法家的赞美与研究见解。

滕老师是一位平凡和蔼的长者,也是一位不凡的令人仰慕的大师。他生活的环境是平凡的、真实可触的,而他知识渊博,眼界开阔,唯有自己的书法气韵是独特不凡的。

幼年巧遇汉隶 师承古人翰墨飘香

笔者了解到,滕老师的家乡莱州文化气息浓厚,颜体盛行,其父兄皆习颜,滕老师受环境影响,自幼习颜,在上小学五年级遇识一位卖毛笔先生,看到滕老师写字不错,就送给滕老师一副字并加四句口诀:“斩钢截铁,润圆外方。腾起杨柳,螳肚鱼波”,使得滕老师首次认识隶书,从此便与隶书结缘。在曲阜师大中文系四年学习中,更加迷恋汉隶,以至陶醉境界。滕老师所书隶书,以汉碑为体,融以简书笔意,笔力生辣灵动,结体别致,内涵丰富,全国政协谷牧副主席有“结体美,有功力”的评赞。

当问及练习书法数十年来的心得体会时,滕老师这样告诉笔者,“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不仅要讲究创作技巧,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天性好、功夫深、路子正、眼界高这四个基本素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帖、临帖,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创作水平。”滕老师认为,四个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眼界要高,引用陆游的话“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除此之外,滕老师还告诉笔者,练习书法应习古人,沿袭古人手法,并加以创新才会有所成绩。滕老师结合自身的情况,介绍了从汉隶中获取书法精华的经验。滕老师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他的汉隶情结何等浓郁、殷切。正如著名书画家孙其峰说:“西奇同志擅书论,尤善书隶,书法老练严谨,其书出自汉人而能独具手眼,发挥心源,师古人而不为所囿,自具格调,难能可贵。”滕老师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三次获金奖。隶书《望岳》被全国人大征集,陈列在全国人大办公楼内。他为济南千佛山公园题写巨匾“观音园”、为泰山药王庙题写的横匾“溥佑苍生”和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饮誊齐鲁。其作品还被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礼赠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这些足以证明滕老师在书法界的地位。

倾心研究名碑 甘为人梯德艺双馨

随着书法事业的繁荣,临写汉碑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面对汉碑存在读不懂、无从下笔的问题。滕老师倾其数十年精力,将世人推崇的汉代名碑从写作技法、注释和翻译、修补残缺和模糊字三个方面挹澜探源,涉笔成文,每碑结为一集,陆续付梓。1999年滕西奇先生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自1984年济南大学美术书法课开课以来,他教过几千名学生;任教老年大学十年左右,学生也有近5000人,可谓桃李遍天下。在他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成就非凡者。对现今正式拜师的二十多人,滕老师更是认真传授,潜心教导。独到见解。强调了如何才是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汉碑和出土简帛隶书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知识切中要害,具体方法切实可行。

注释遇到的困惑,哪怕是不同年代字间极细微的差别,都会久久停留在他脑中,甚至几年。每当好友相见,或是书法爱好者聚会,他都不忘将自己的疑惑与大家探讨。正是凭借这种细心与毅力,他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为后人阅读古书提供了便利。

汉碑碑文大多艰涩难读,异体字甚多,加之剥蚀严重,给认读造成极大困难。于是,滕老师在注译部分将文词难点加以注释,并通文译成现代语体文,对残缺的字句依据资料加以补订,又将某些文字与现代不同的写法进行考证,给予注明等等,这可免于误读误写和书而不知所云之苦。例如,《曹全碑》中的“战”字,“戈”字旁无撇画,对此前人一直没有给出结论。滕老师从古文字入手探究发现“戈”字在甲骨文或金文中就有不写撇画的,经过分析,他证明这不是漏写、漏刻或漏拓。对这些疑难问题给以解说,不但易于今人掌握碑文的内容,对了解汉代公文及中国公文发展沿革也极有参考价值。

虽为古稀之年,但是滕老师仍笔耕不缀,努力还原残缺碑文,解译碑文内容。他说,不懂碑文内容就不懂内涵所在,即使字写得再好也是依葫芦画瓢。而滕老师解译碑文不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为后人提供更方便的研究。

这,便是一个书法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德艺双馨”称号,滕西奇老师当之无愧。

(文章发表于《曲阜师大报》2014-7-3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