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春:做一棵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2020-12-19  点击:[]

做一棵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记我校历史文化学院82级校友、全国优秀教师刘先春教授

刘先春,山东省定陶县人,中共党员,1986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法学博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现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中国党史与党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种千年不死的树木叫胡杨,它能忍受荒漠中极度的干旱和盐碱,顽强地生根、成长,展现勃勃生机。兰州大学这所西北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扎根西部,勇于奉献,百年树人,铸就了一座西北人文精神的不朽丰碑。兰州大学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先春教授尤如胡杨树般,把对高等教育的炙热之爱遍洒在祖国西北这片苍茫大地。

春风化雨,用“心”创生动的思政课堂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一直饱受诟病和争议,它的重要意义固然无须置疑,但是教学形式和内容却需改进和完善。从1986年到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刘先春扎根西北,潜心科研与教学,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他长期处在教学一线,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理论教学课程,他本着“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种”的理念,用心讲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他常常以浅显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讲课生动又深刻,他的课堂时常洋溢着欢笑和浓厚的思辨气息。他说:“浅入深处假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深入深出死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在他看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以最简单的道理来阐明晦涩难懂的理论。刘老师在授课中所展现的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清晰敏捷的逻辑思维和风趣幽默的言语方式让他的听众深深折服。“刘老师把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课讲的十分生动,并结合时事对理论进行分析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我收益匪浅!”“上过这位老师的党课,第一次发现党课讲的这么有意思,厉害!喜欢这位老师,不愧为兰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上他的课的学生如是评价。

获得赞誉的背后,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钻研。刘老师在学生时代养成的学习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常常为了学习挤占休息时间。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事常常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公务多么繁忙,在他的办公桌案头永远摊放着一本翻开的书和一个写有密密麻麻笔记的本子。他时常教导他的研究生要勤奋,对时间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争分夺秒;对问题要细,要多问个为什么。勤奋的研究使他练就了一身不凡的本领,刘老师在教学领域先后获得了兰州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奖项,他录制的“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在全国高校发行使用。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18名,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数十人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作为甘肃省理论宣讲团成员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刘老师积极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乎踏遍了甘肃的各高校、各省级行政部门以及甘肃省各州、县市,他还走进农民的院子、钻进农民的窑洞,以极其通俗大众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中央的三农政策。仅2012—2013年一年,刘先春教授就党的十八大、两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理论宣讲30多场次,获得了国家和省市宣传部门的高度评价,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孜孜不倦,贯“勤”做严谨的科学研究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刘老师在认真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未放松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以“科研丰富教学,教学促进科研”为思路,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刘老师在取得教学成果的同时,还在专业研究方面成果丰硕。

他受聘为中宣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他先后编写了《江隆基教育思想研究》、《救国会始末》、《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新世纪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读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问题研究》等10余部著作。他在《光明日报》、《理论前沿》、《理论与改革》、《兰州大学学报》、《北京党史》、《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甘肃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此外,《关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一文,作为教育部工作简报直接报送中央领导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应对文化安全考验的战略性思考》、《一秩载誉,扬帆开启事业新里程》、《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等文章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刊物《观点摘编》上摘发,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深入研究,刘老师的理论科研水平不论在兰州大学还是在甘肃省宣传教育界均处前列,在全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一片冰心,以“身”示正德厚生的典范

丹青难写的是精神。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刘先春老师的勤奋、求实、仁厚、乐观等精神品质经得起时间和众人的推敲考验。认识和了解刘老师的人总都折服于他的才学和魅力,都会由衷地赞赏他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大家欣赏他的友善和热忱。刘老师是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从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阅尽人事的华发壮年,从求学到工作,数十年风风雨雨,刘老师始终坚守在兰大、守望着西北这片土地。这种不离不弃,既是他对兰大的承诺,也是他对兰大深沉的爱恋和殷切的祝愿。

曾几何时,“孔雀东南飞”成为中国人才界的定律,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有人曾这样说:兰大这些年流失的人才足以再建一所实力相当的兰大。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人才流失到如此触目惊心的地步,兰大还能巍巍不倒,正是因为还有一批像刘先春老师这样扎根大西北的教授始终守护着。底蕴决定高度,境界决定境遇。刘先春走出大西北的机会并不少,他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教学科研条件更好、生存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地方,但是他却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磨练人的地方,越是能耐得住寂寞越会做出更大的成绩。“热爱祖国,回报社会”从来不是一句空洞宏大的口头宣誓,于细微处见真情,刘老师对西部教育事业的这份信仰,何尝不是一种爱国家、爱社会的体现!

每一个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其实也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拥有着最平淡的生活和最朴素的感情。刘老师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你们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还要学会生活,做一个会生活、爱生活的有品位的人。”生活中,刘老师俨然是一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大丈夫,他爱做菜,也常常以做菜为喻讲解人生的大道理。有学生调侃道:“我们常常在菜市场见刘老师买菜,和小商贩聊天砍价,丝毫不像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教授,很有生活气息,相当接地气。”家庭生活中,刘老师要扮演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角色。去年,刘老师的弟弟因病去世,但是他没有悲伤的权利,悲痛之余他更要安慰照顾好自己年迈的父母。同时,刘老师的岳父也因年老多病长期住院,刘老师不得不奔波在医院和学校两头,白天伴随他的是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和繁琐工作,夜晚伴随他的是医院滴滴答答的仪器声。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刘老师的学生说:“感觉这两年刘老师老的特别快,事业和家庭的负担让刘老师老了好几岁,我们很心疼却也帮不上他什么,唯有在学习上让他省点儿心。”刘老师的学生还说:“做刘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刘老师出身寒门,靠自己的拼搏奋斗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勤奋、要努力、要多读书;刘老师为人宽厚,靠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宽容、要乐观、要与人为善。刘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对刘老师的学生来说,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形容他们对刘老师的感情再合适不过,这也是对刘老师在人格上的充分肯定!

(文章发表于《曲阜师大报》2014-6-27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