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蓝的晨光中,我漫步在校园。一整夜秋雨的吹打,让地上的落叶格外的多,湿耷耷地铺在地砖上。而枯黄稀疏的叶更突显出枝干的凛冽与粗壮,那树就像是一只向上托举的手,撑起了曲园的一片天,陪伴着曲园一路走来。我喜欢曲园的树。
依稀记得在我第一次踏入曲园时,看到这一列列屹立的笔直,向我诉说时间的厚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安抚着我焦躁的心情,将我那颗惶恐不安的心沉静下来。这就是我的大学,我未来的四年都会交付给它,我想到这些,却好像知道鸟是在天上飞的,海是蓝的,地球是圆的一般,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那么自然、踏实。
衣物浸泡在盆子里,溢出的水流以无数根针的形态从盆子的倾泻在斑驳的水池,发出悉窣的声音;羽毛球落在球拍上发出愉悦的清响,在拦网上轻盈地飞过,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坐在系楼顶楼,窗外是老文史的青瓦镶嵌在青黄的枝叶间,间或有一群白色的飞鸟掠过;草丛间的麻雀与灰喜鹊蹦蹦跳跳,对过路的行人漠不关心,一双尖嘴专心寻觅粮食……这些琐碎的日常构成我在曲园的生活,曲园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一幅幅场景不断在我脑海中闪回,让我感到如此亲切。
然而,在我的曲园生活中画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是复习周时度过的那些日子,这是放假前最后的挑灯夜读,是曙光来临前最后一点黑暗,是战争胜利前的最后一场战役。图书馆四楼,就是我们的战争根据地。我们在那里补充“弹药”,装点头脑,将一个学期的庞大的知识挤压成一块块压缩饼干,塞进嘴里,企图完全地消化掉它,让它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在考场上,我们轻装上阵,奋笔疾书,以笔为戎,从容应战。

但紧张刺激的考试只是曲园学习生活一个小小的尾巴。在那之前,还有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点点滴滴,老师的淳淳教诲,指尖划过书籍后留下的气息,一笔一笔写下的厚厚的笔记,西联教室前无数学子琅琅的背书声……回忆起这些,又叫我如何不爱曲园!在这里,我也变成了一棵树,一颗行走在曲园里的树,无形的根须从我脚下生出,牢牢地扎根在曲园这片文化的土壤之中。
只是,现如今的我却仍未窥得曲园的全貌,这是我身为一名大二学子的遗憾。我见过曲园的树是如何的青葱茂密,我见过曲园的树是如何一身金衣,我也晓得它是怎样逐渐变得光秃的,只是未曾知道它是如何战胜冬天,重吐新绿。在那一个长长的假期里,我错过了曲园的春天。没有与同学的朝夕相处,只能从一块小小的发光的屏幕上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切都好像轻飘飘的不真切。曲园已春上柳梢头,樱花开满园的消息传来又慢慢消去,我固执地想要一睹曲园春日的芳容,我被群花簇拥,鼻息间尽是芬芳,醒来却只是一场梦境。
因为错过了曲园的春天,记忆中的曲园似乎总是冷冷的。不喜系扣子的我好像总是将外套裹得紧紧的,连笨重的书包也成为了我的御寒之物。但我的身边总是有着这么一群人,与我一起欢笑着,吵闹着,将秋冬的日子吵得火热、火辣。对我们来说,苦恼好像只是一日三餐吃什么的小纠结,系楼南饺子馆里滚烫的鸡汤,西餐的美食街混杂在一起的香气,二餐的深夜泡面,哦对,还有今年终于完工的三餐……肚子里的馋虫总想一次将所有美味都吞下。而教室里总是暖暖和和的,老师缓慢和蔼的声音融在暖气之中向上发散,在肠胃中不断蠕动、消化的食物的双重作用下,瞌睡虫也参与到我的曲园生活里与学习的战斗之中。
幸甚至哉,19岁的我与65岁的曲园相遇。曲园的历史绵延不绝,那树见证着一切。树叶轻抚过时光的河流,春天还会再来,我与曲园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喜欢曲园的树。
我喜欢曲园。
(袁时睿 文学院 2019级 汉语言文学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