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宾:从曲师大党委书记到北大党委副书记
2020-11-03  点击:[]

王路宾是1975年9月13日调进曲阜师范学院的。
  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王路宾的职务是:中共曲阜师范学院临时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说不清是怎么回事,王路宾到职后,核心小组组长张滨璜常不在校,不大问事。第二年5月,便离职休养了。1979年3月29日,王路宾任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接着,去中央党校学习。同年11月22日,调往北京大学工作。
  算一算时间,把到党校学习的时间也包括在内,王路宾在曲园工作的时间,也只有4年又两个月的短暂岁月。但是,他却赢得了老曲园人的交口称赞和久久的怀念。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老曲园人,常常从各个方面尽其所知地念叨着他的好。他亲切实在,平易近人,讲实话,办实事,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地干工作。

农场·讲师楼

王路宾初到曲园之时,教职工生活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困难。一是房源紧张,住宿条件差。当时,除了刚建校时盖的几排平房,只有五栋三层的宿舍楼。有不少中青年职工合住一室,工作、生活多有不便。二是一些骨干老师和党政干部的配偶为农业人员,不能调进安置,无法照顾家庭。为此,不少人申请离校,希望回家乡工作。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稳定办学骨干,学校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在校内盖了一座宿舍楼,在时庄建了一处农场。
  宿舍楼在校园东北部,现在的女生公寓6号楼北。它是东西走向的三层单面楼,每层10个单间居室,每室10.05平方米,可安放一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一把靠背椅。楼层的两头是楼梯,居中处是公用洗刷间和厕所。
  此楼于1978年竣工,因为入住者之中有不少单身讲师,所以人们习惯以“讲师楼”称之。
  建校20多年来,这是第一栋专为单身教职工盖的宿舍楼。虽然简易,但它饱含着学校对教工的关怀和体贴。
  时庄农场有地519.5亩,在学校正西,岚兖公路(今之327国道的原路基)以北,距学校十八、九里路。在那里,建有各种用房40余间,共800多平方米。并修了路,通了电,有了水。“从1978年开始,学校把40多名骨干教师的农村户口的家属、子女共190人,转入校农场安置,初步解决了单职工的两地分居问题”(《曲阜师范大学校史 [1955—1995]》第152—153页)。
  时庄农场是我校继南阳湖农场、兖州巨王林农场之后的第三处农场。它们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任务。而今,讲师楼已拆除多年。时庄农场的土地,也于1988年下半年,用以换取了紧靠学校北部的138.5亩地,使校院得以北扩。

他专用那把扫帚

在建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没有聘用专职卫生清洁工。教学区和家属区的卫生工作,都是师生员工自己动手干的。在宿舍区内,无论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都有打扫卫生的召集人。根据家属委员会的安排,召集人只要在室外吹一下统一配发的铁哨子,大家就会拿着自备的卫生工具,出来清扫院落。
  宿舍楼底层楼梯下有个空间,那里常年放着一把公用的竹扫帚,是用来扫院子的。
  王路宾住进1号宿舍楼 (今之北区5号楼)后,楼道里的那把竹扫帚,几乎成为他随时清扫院子的专用卫生工具了。早晨,他起得早,常常拿起扫帚,在附近扫院子。那时,冬天下雪比现在多。也常常是他较早地出来清扫积雪,为行人开辟道路。
  王路宾扫院子,不是偶而为之,更不是表演作秀,而是真干实干常常干。他没有拍照,但他的作为,他的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老曲园人的心中,牢记不忘。

一棵树的故事
 
依稀记得,现在校内的弘道路南半边,原是一条出西关潺潺然西去的小溪,也是我校南边的疆界所在。溪北,有一条小路。路之北,自现在的科技实验大楼到招待所东门一带,拉着铁丝网。网边,有一排柳树。夏日,常有学生在其荫下读书学习。
  以上所述,细微处可能有误,但其大处是不错的,树、网、溪、路都是存在的。
  王路宾同志在曲园期间,西关的人伐走了铁丝网边的一棵树,他亲自出面把树要了回来。
  怎么要回来的?长期以来,校内流传着几个版本。有的说,他亲自跑到城里,找曲阜县委领导要的。还有的说,他给济宁地委书记郑伟民打电话,郑又转告了曲阜县委领导。再一种说法是,他径直到了西关大队,与人理论了起来。
  不管是哪种说法,老曲园人都是以赞赏的表情和语气来说这件事的。也都认为,要回一棵树,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它说明了王路宾同志的爱校之情,他不允许学校的财产受到损失和侵害。

舔碗·喝菜汤

在衣着和饮食方面,王路宾同志非常俭朴,毫不讲究。
  那时,校内曾传说着他吃饭的一些事。说出来叫人难以置信,但又确实是真的。
  他用餐,绝不浪费饭菜。菜里的剩汤,他会喝光。沾在碗边上的粥,他用开水冲下来,再喝下去;如果没有开水,他就伸着舌头舔。
  王路宾舔碗、喝菜汤,确有其事。他的老伴辛古同志也对人讲过,说这已成为他的习惯,以至影响到孩子。他们的外孙女在小时候,也模仿着舔过碗。
  听说过此事的人,无不惊叹这种节俭的美德。

革命路上迈大步

王路宾同志是山东聊城人,生于1913年9月,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几经磨难。
  1957年,正值盛年的王路宾,担任着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第一书记,却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关进监狱,发配劳改场劳动改造。1965年,中共山东省委撤销了对他的错误结论,恢复党籍和行政级别。不久,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再次入监。1975年,山东省委为其平反,安排到曲阜师范学院工作。
  记不清是在什么场合,我听王路宾同志说过,这两次折腾,自己“就像小老鼠掉到面缸里,等到爬出来,也就白毛了。”回首那些在坐牢和劳改中流失的岁月,他深感痛惜。到曲阜师范学院工作时,他已经整整62周岁了。
  他非常珍惜这等待多年的工作机会,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心想大干一场。我几次听他说过“革命路上迈大步”的话,就是这种真情的自然流露,真实地反映了他热爱工作、渴望工作的热切心情,反映了他奋力向前、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力图这样干的。
  1979年11月,他66岁时又奉调进京,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同在曲阜师范学院一样,他工作雷厉风行,富于创新精神,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善用人才,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为北京大学的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积极参与北京大学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北京大学的团结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王路宾同志应邀担任中纪委特邀检查员。1984年退居二线,任北京大学顾问。
  1990年,王路宾同志离休后,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关心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他创办了北京建设大学,亲任校长。《联合日报》2002年10月11日登载的《历尽沧桑,痴情不改的王路宾》一文中说,王路宾“带着饭盒坐着公共汽车四处筹款。在财力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把一处四合院改装扩建,又聘请了许多教育名家任教,把这所民办大学办得很成功。当建设大学走向正规化之后,他把学校交给了国家”。这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王路宾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敢讲真话。他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他被误解过,被冤屈过,但他能以平静的心态,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
  他为何能如此这般?他曾经说过:“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我们的党永远是赤子之心,永远血浓于水”。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忠于党、热爱党,追求真理,为理想奋斗终生的那个真实的王路宾。
  2003117日,王路宾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他在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曾庆红、王乐泉、贺国强、罗豪才、姜春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受学校领导的委派,我和李金山 (原学校纪委书记)、王文西(离退休工作处处长)三人赶往北京,参加了王路宾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

(作者张顺清,转自《曲阜师大报》2014.7.10)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