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国华与吴福全、宋连科等以《高性能晶体偏光器件研制与系列产品开发》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消息传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再一次成为校园谈论的焦点:这是曲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等级的国家奖励。然而李国华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庆祝。李国华说:“无论获奖与否,我都会不停地向前走。因为永不停息地学习、研究和创新,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他进京受奖后立即去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了。吴福全和宋连科依然习惯性地来到他们的实验室,忙着那些总也忙不完的工作。这种忙碌已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性格。吴福全说:“这个奖是对我们近三十年科研工作的一次总结,也激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行。”宋连科则透露说,激光所的“二次创业”计划将在“十五”期间全面展开。

一、“超稳定结构”
取得如此令人关注的成绩,人们自然会想到激光所团结奋进的集体班子。李国华是这个班子的带头人,他三十年来从事偏光物理学、激光偏光器件和光通信无源器件领域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开创了偏光技术与器件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偏光物理学中的一些新现象,提出了晶体偏光器件设计的有关理论和新概念。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撰发论文231篇,被SCI、EI和CSCD收录和引用139篇。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01 年获何粱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2年,他与吴福全、宋连科等人申报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激光研究所的另一位“元老”是吴福全教授,现任激光研究所副所长。他1977年毕业于物理系,毕业后一直在激光研究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参加了激光所承担的国家“六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和山东省“六五”到”“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8篇。1984年以来,七次获国家、国家教委和山东科技进步奖,26次获省厅级以上的其他表彰奖励。曾获山东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被评为省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他在光学薄膜与技术、偏光器件设计与性能研究做出了创造性工作,并从84年起全面负责所里的科技开发工作。
如果说吴福全是李国华先生的“左膀”,那么宋连科就是“右臂”。宋连科教授今年42岁。作为副所长,除分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行政事务外,目前主要负责所里的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光学晶体器件工艺设计,新型调制器件激光器件的研制;二、激光测量技术与光信息处理;三、光机电算一体化设计及开发应用;四、为科研单位和产业提供偏光技术服务。宋连科是“八五”和“九五”校骨干教师,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省偏光工程技术中心、省强化重点建设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之一,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先后获得科技奖励30余次,在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EI》,《SCI》收录。
知道激光所发展历史的人们称李国华、吴福全、宋连科为“三驾马车”,虽然赵明山、李继仲等人在这里取得了成绩并先后去了丹麦、美国,但是李、吴、宋这个“三人组合”形成的“超稳定结构”保证了激光所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六五”计划至今,他们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40项,在已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的38项科技成果中,鉴定结论28项填补国家空白,其中18项属国际首创;他们创建了国家科委惟一定点的偏光技术与器件科研生产基地,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产品满足了国内需要,“结束了1976年以前我国高精度偏光器件依赖进口的历史,使我国在这—科技领域工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摘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专家组验收报告),为偏光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偏光器件产业化和信息产业无源器件开发作出了贡献;他们作为主要起草人与国家计量院联合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比折射晶体和偏振器件测试规范》,并于1993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他们研制开发的激光偏光器件3大类35个系列品种,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二、追光夺彩
1976年,当时的国家四机部、山东省科委向济宁电讯七厂、山东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下达了联合研制“激光测距仪”的任务,曲阜师范大学担任光路设计和偏光器件的研究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了李国华的肩上。
一个人,两间房,3000元科研经费。白手起家。为了查询资料,搜集信息,他经常提上一包煎饼奔波于济南、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图书馆和情报研究所,一年下来他欠下公款300多元,而李国华当时的月工资仅53元,一家人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在攻关进入最关键的时期,唐山发生了共和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大地震,曲阜是重点防震区。为了尽早完成任务,李国华不顾学校的劝阻有爱人的苦苦哀求,在震情最为严重的一个月里依然忙碌在实验室里,他在实验室里的黑色实验台上搭起木架,再用板子封好,只在一侧留出口,确切地说,这样的防备对生命难有保障却对实验起到了很好的防尘怍用。
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李国华注视着手中几方亲自精心设计、切磨、定光、成型、切割、抛光的晶体出神:修磨了千百次了,但任何细微的疏漏都会造成失败。经过周密的检查,他决定做最后的冲刺——胶合测量。启动设备,一束火红的光出现在他面前,他把棱镜移向激光,激光穿过棱镜,他小心翼翼地调节它们的相对方位,突然,两束笔直的光束出现了!它红得像火,却比火温柔,红得像霞,却比霞更灿烂。他的第一个设计——激光偏光棱镜终于成功了!
吴福全在激光研究所一干就是二十五、六年,回首自己与同事在激光所的创业和拼搏,他说,对于这个集体,最可贵的是团结,人人都付出努力,不计报酬,对于他自己,他相信一句古训:天道酬勤。他说,搞应用与搞理论不同,应用研究费时费力,相对“笨”一点,因此很多人对于应用研究避之不及,而他和同事们硬是在这条“笨”路上留下了踏实的足迹。在激光所刚成立的时候,他一方面要搞科研,还担任办公室主任。“文革”耽搁了他的学业,他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来充电,虽然他有过脱产进修的要求,但是因为工作需要,一直没有实现,这是他最感遗憾的事。尽管记者一再要求他谈一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他却笑着说:“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为事业倾尽全力,成就自有公论。自己评价自己的成绩就象是照镜子,只能看到正面,却看不到背后,而别人却可以看到你的全部。我不喜欢照这样的‘镜子’。但是,偏光镜硬膜镀膜技术、超高透棱镜、对称分束角偏光分束镜、偏光高效偏光镜、冰洲石一氟化钡紫外偏光镜、双向反射平行分束偏光镜等成果,却是他给自己树起的最好的“镜子”,照见了他的成就。
宋连科1981年实验物理班毕业即留在激光研究所工作。当时所里只有三个人,没有人提要求,一切服从分配,无法脱产进修,只有“学中干、干中学”,看着年来进所里的年轻人先后出去进修学习,很是羡慕,而自己却走不开,否则所里的工作就会出现“断点”。现在他主要负责所里的科研开发、激光测量和延迟器件的设计工艺。工艺设计是开发相关课题的配套基础,无法参加鉴定,也就不能算科研成果,但工作量却不小,有的设计一干就是三个月,小一点的也需要十几天。晶体抛光这个流程,一启动就不能停下来,熬通宵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工艺设计常被别人看作是一种“无用功”,宋连科却接下了这项工作。由于客户的需要不同,因此工艺改进也就成了一件“常变常新’的事,所费时日无法计算,他非常感谢同事们的支持和技术工人们的信任配合。
现在激光研究所已经从原来的开发单一的偏光器件拓展到延时器件、偏转器件、旋光器件等多个领域。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对他们几十年工作的最大肯定。按照惯例,国家级别的奖项都是大单位承担的大项目。尤其是科技进步奖,没有相当的科研水平和长期积累是无法想象的,项目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领域内达到前沿地位,对国计民生要有积极的促进,带来经济效益。李国华坦言,论单位的经济效益,激光研究所可能不如一个民营企业的纳税,但是激光所的科研开发项目——激光偏光器件,在整个激光研究领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国内各大院校及科研单位都在应用,我校激光研究所又是国家此类产品的惟一定点的开发生产单位,国家把奖项颁发结我校激光研究所,是对我们的业绩的重视与肯定。
三、二次创业
实际上,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李国华教授就与他的同事们认识到了发展中的“危机”。比如,国内有几个企业已开始进行同类产品的开发,虽然他们的技术指标无法达到现在激光所的水平,但是毕竟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领域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就是在市场开发方面,激光所是一个科研单位;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策划手段和人才;他们的技术优势还是集中在器件的生产上,而没有发展成为整体的设备,设备厂绝不会情愿打出曲阜师大牌子,感觉总是受制于人,因此还不能形成一种“名牌”效应。现在激光所的人员不足,目前能坚持一线科研工作的有三名教授、两名副教授…针对这些问题,李国华与吴福全、宋连科等提出了“二次创业”计划。
“产学研三位一体”,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市场开发齐头并进,以达到以生产养科研、以科研带生产的目标。“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是李国华教授一贯的做法,在“二次创业”中也是必然的策略步骤。李国华认为“超前研究”是可取的做法:由于国家现行的科研申报体制原因,经费的下拨时间滞后于项目的需要,这样有些项目就因为资金不能到位而不能完成。于是在正式申报项目之前对项目进行提前论证,并基本完成项目前期研究,当项目经费批下来的时候,此项目已基本完成,第二个项目也开始在酝酿之中了。第一批项目的经费可以用于第二次申报项目的“中试”之中。而与此同时,他们可以根据第一个项目在市场上引起的反响进行第三个项目的策划运作了。他们在未来几年的主要方向是:器件研制、光信息新材料开发、激光偏光测量技术。“我们也将努力争取研发成套设备仪器,实现从单纯生产器件到整机的跨跃。”

谈起人才培养,是最令李国华他们骄傲的。早年毕业的学生目前有几位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他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1、02两届毕业生考博率他们培养的硕士研究考博率一直达到100%。清华、北大的相关单位每年都向这里要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向这里要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成了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郑义,现在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专家了。他是激光所的第一届硕士毕业生。那时候,他考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的博士生,姚院士认为曲师大这样的研究生可能不适应相关的研究工作,李国华教授做了保证之后,姚院士才破例收下了这个‘小学校’来的学生,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郑义就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姚院士认为,郑义是他最好的研究生,并主动邀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吴福全的学生王霞,考取了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在校期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生,获得了最高奖学金,当有好消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吴老师打个电舌。赵秋玲在考南开大学的时候,导师很为难,不是为别的,而是她一门专业《信息光学》考得太好了,找不到扣分的地方,可是又不能打100分,于是导师笼统地给她打了95分,这是历届考生中最高的分数。
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得来的,这与李国华先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研究生重在“研究”,导师贵在“指导”,对学生的教育重在“引而不发”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是激光研究所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强化生活上的自我管理意识,强化学习上的创造力自我开发意识,”是李教授对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为此,他们专为研究生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三步教学法、四步成文法”是他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操作,这样,学生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已具备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未来构想和发展目标。学生们当然也不忘恩师的情谊,他们来信说,在这三年学到的东西,是可以受益终生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
“二次创业”的构想还是基于科学工作者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李国华说,第一次创业是白手起家,但是现在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步跟不上就会步步赶不上,现在再提“小米加步枪”是不现实的,要有“大发展”就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大构想”,就必须最大限度的赢得支持。经过30多年的积累,激光研究所在各方面有了较深厚的积淀,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现在的激光研究所的办公楼就是省投资建成的。现在,“十五”期间激光所的可用资金已经达到1500多万元,激光研究所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准备重点建设五个实验室,即:超净真空实验室、椭偏测量实验室、X射线实验室、磁光测量实验室和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人们注视着他们前进的步伐,期待他们新的成就!
(转自《曲阜师大报》2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