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人
2020-11-11  点击:[]

对面坐着的中年人,体格强健挺拔,风度飘逸潇洒。他红色脸膛,鬓角微白,双目炯炯,神情庄重而安祥。双手灵巧地调置着一组玲珑透明的晶体,射出一束笔直如注的红光!闪烁着,跳跃着,美丽无比。——这就是具有偏振特性的激光!

这位中年人,就是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曲阜师大激光研究室主任李国华。十几年来,他紧紧盯住激光应用技术这朵现代科技之花,埋头苦干,奋力开拓,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由他研制成功的激光偏光镜,先后有九项填补国家空白,两项获国家发明奖。“可调分束角棱镜”荣膺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技术展览会银质奖章。二十个品种二百多种规格完成标准化、系列化和商品化,在全国投入应用。按国际比价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上百万元,“六五”期间的经济总效益达千万元以上。由他主持的研究室,已成为我国激光偏光器件的唯一定点科研生产基地。他的事业,也象晶莹璀璨的红宝石,闪耀在祖国新崛起的激光应用技术领域里。

在成绩和荣誉的鲜花丛中,他幸福、自豪地微笑了。人们在敬佩之余,或许羡慕他的幸运与机遇,可有谁知道他开拓、奋斗的坎坷历程呢?在通往胜利顶峰的征途上,并非都是向阳坡与芳草地,而更多的却是荆棘、馋岩、激流与险滩……

我打开笔记本,倾听着他那娓娓动听的轻言慢语,我的心顿时跃入了光的波峰浪谷之中……

光在召唤

1937年,李国华在青岛降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在民族的苦难中,他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

1948年青岛解放,李国华与欢天喜地的人们一起,迎来了新中国明媚的春天。迎着灿烂的春光,他跨入了青岛一中的校门。他兴趣广泛,对音乐、书法、美术、文学创作都有所涉猎,而尤其喜爱物理与数学。在那里,他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中学时代。

1957年金秋季节,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在这座教授云集,人文荟萃的高等学府里,开始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生活。

他才气横溢,充满了青春活力。他是班级的文艺骨干,从写词、谱曲,到弹奏、演唱,都有上乘表现。而作为山大艺术团的团长,他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多么甜美的大学生活啊!象彩虹般绚丽,夏日般火红,秋水般明净。整整四年,他在人类智慧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乐而忘返;在光学物理的世界中,纵横驰骋,寻奇探胜;在社会的原野上,蹒跚学步,探索人生……

入学之初,由于对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还不适应,没有切实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与方法,他的学习一度发生困难。但他以特有的聪敏和勤奋,很快便熟悉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窥得了光学迷宫的门径。他紧紧抓住科学实验这一打开自然科学之门的钥匙,探究微观世界的精义,深化对基础理论的认识。每次实验操作,他都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对每件设备、仪器的构造、性能、用途,他都悉心掌握,力求做到运用自如。在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与同学们一起,兴致勃勃地深入到青岛四方机厂、自行车厂,无线电厂、化肥厂和月子口水库等地,虚心向工人师傅们学习金工、钳工、电工等操作技术,同他们一道开车床、绘图纸、搞设计,改进并制造有关的生产设备与仪器。这些活动,不仅使他接近了工农群众,而且学到了大量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大大提高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技能,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不久开始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尽管他亲身体会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渴望早日建成共产主义理想王国的崇高热情和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可他也亲眼目睹了这场不讲科学、盲目蛮干的运动给整个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困难。他痛切地感到: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建立以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推进国民经济的飞跃,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自那时起,他立下了终生从事科学研究,为民造福的志愿。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四年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严峻的毕业分配摆到了每个同学面前。六十年代,国家正在建设,各条战线都需要人才。这些时代的骄子,象羽毛丰满的小鸟,就要飞向高远的蓝天,象腾空而起的骏马,即将奔向辽阔的草原……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颗颗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勇进取的心跳动不已。接连几天,李国华兴奋得难以入眠。他心中憧憬着走进科学研究的高楼大厦,为祖国的光学事业贡献青春的光和热,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哪曾料到,分配方案一公布,他被分配到曲阜师大物理系。他沮丧、气恼,心中颇为难过,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从来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哪有向组织讨价还价的?李国华很快打消了埋怨情绪,告别了可亲可爱的母校,到工作单位报到了。

受激与振颤

1961年,曲阜师大刚刚建校不久,缺少教师。李国华来到这里,第二年就登上了大学讲坛,给三年级的学生讲授光学课程。他工作积极,责任心强,总是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亲自编写讲稿和实验讲义。他的讲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整洁,表述简炼准确,并且注重实验环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受到系领导和师生们的好评,很快成为物理系的教学骨干。从此,他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无穷的乐趣。正当李国华决心在教学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李国华也被拖入了这场空前的动乱之中……

时光啊,象无情的流水,静静地从我们身旁流过;象绵绵春雪融入黄河,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年光阴,黄金岁月,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等到东方巨人自我戕杀的一幕过去,恶梦醒来,放眼世界,先进国家的科技得到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们却在原地徘徊。与发达国家本来已缩小的距离,又拉大了。痛苦的现实教训,深刻的历史启示,促进了党的精英和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身处逆境,忧国忧民,忍辱负重,忘我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补救的工作,用赤子的精诚和心血舔润着祖国母亲受伤的灵魂和躯体。即使在那艰难、动乱的年代,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支撑下,我们党和政府也在正常运转,我国仍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原子弹,发射并收回了人造地球卫星,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给饱经忧患的民族带来了希望之光。民族自有脊梁在,中国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

这场空前浩劫,使李国华痛苦的心灵猛烈地振颤了,抖动不已。十亿人民啊,已经不住再折腾!您的儿女要披肝沥胆,立志走向腾飞之路。


幻海迷宫索光源

1972年,在斗室之中,他开始了激光方面的研究,1976年,四机部、省科委向济宁电讯七厂、山东大学和曲阜师大下达了联合研制激光相位测距仪的任务。由曲阜师大承担一种晶体偏光器件的研制工作,物理系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李国华。

激光是一种新型的光源,它产生于1960年,是本世纪人类继原子能,半导体和计算机之后的又一大发现。它在量子物理、无线电和微波技术的基础上诞生,先天富足。在幼年时期便以其亮度高,单色性纯,方向性强和相干性好等无可比拟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园地里的参天一枝。

激光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向大自然进军的有力武器,为人类的生活展示了美好前景。历史的客观进程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使命:必须不失时机地投入力量,进行激光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激光一出现,我国就开始了研究。

激光实际上是一种由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在外来光子的作用下,经受激辐射而发出的光。要广泛使用它,必须进行调置。光的调置,首先要用到光的偏振,即用偏振光。象电子元件是无线电技术的核心一样,偏光器件是激光应用技术的关键之一。

70年代中期,国外的偏光器件已多达十几个品种。然而在我国,1976年以前,根本无专业厂家生产,更无定型产品出售。一些科研单位自用自制,只有三四个品种。遇到不能制作的,只能靠进口。性能先进和适用的既难买到,供货又不及时,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激光事业的发展。

李国华深深地知道研制偏光镜意义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祖国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允许他有丝毫的犹豫,他庄严地接过了这副沉重的担子。

万事开头难。没有资料、设备,没有人员……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做起呢?要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搞现代化的尖端科学研究,要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谈何容易!夜里,李国华躺在床上,碾转难眠,浮想联翩。任务的艰难,使他焦虑不安,心中没谱;而祖国的贫穷、落后,又多少次使他忧心如焚,热发衷肠啊!他忘不了,忘不了我国用于国防的“双目偏光能见仪”还要进口;忘不了某科研单位对他的请求:“老李!你快干吧!我们已停工两年。四年前与国外的订货,到现在音讯全无……”想着想着,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偏光镜研制成功。他一下子睡意全消,翻身下床,拉亮电灯,赶制出研制计划。第二天,在向校系领导作了专门汇报后,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研制之中。

19762月,李国华带着两个学生到北京1411所学习晶体加工。几个月后,在唐山地震的前一天,乘火车离开北京,返回曲师大。

那时,根据上级指示,曲阜师大正在预防地震。校领导要求所有教师不得上楼工作。李国华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哪顾得了这些。他来到三楼工作室,用木板做了一个防尘台,开着门干起来。一干就是一整天。不久,和他一起上北京的两个学生已经毕业走了。他只有单枪匹马地干了。

缺乏资料,他就到济南、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图书馆查阅。只有三千元的经费,够什么用呢?哪买得起象样的设备!当时的物理系科研条件实在差,仅有的一般教学仪器,经“十年浩劫”也已残缺不全了。就连一只刀口尺,一块平面平晶都没有。他只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测量光学零件角度所必需的测角仪,他就用学生做实验用的分光镜来代替。偶然的机会,他从数学系借到一台抛光用的研磨机,他竟喜出望外,当成宝贝。

外出联系工作,有时公章不管用,他就找同学、求朋友。求人办事总得带点礼物,不能报销,他就自己掏。每次出发,他都要从家里带上干粮和咸菜,到饭店买一碗清水面条,倒一杯开水,冷的加上热的打发肚子。在北京、上海,他不止一次地被人掏了腰包,身无分文,寸步难行,只好打电话向同学求援。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竟欠了三百多元钱。财务科清帐,每月扣他三十元,再扣除房租、电费和买饭菜票的钱,有十个月他只能领到四元钱的工资。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的吃穿用度,靠爱人李素琏三十多元的工资难以维持。没有办法,只好东借西还。都是穷教师,谁是有钱的?次数多了,就难开其口了。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好心的人劝告他:“国华,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知难而退吧!眼下是什么时候,你还干那劳而无功的事,何苦呢?”就连最了解他的同学也劝他回头。对此,李国华的心情也是沉重的。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走回头路不是李国华的性格。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即使借钱度日,欠债累累,也要搞到底。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妻子,通达、善良的妻子,用无声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回答了他。她以羸弱的身体担负了全部家务。

从此,李国华把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工作。他牺牲了全部节日、周末。大年初一,也在实验室度过。

聚焦——辐射

1977年,校领导知道了他的困难处境。为他选派了一名技术工人和几名临时工,又安排了物理系毕业生吴福全给他当助手,成立了激光研究室。人员多了,力量强了,李国华的信心更足了。正当李国华准备和大家一起全力以赴地攻克难关的时候,小吴的思想却起了波动。有人对小吴很关心:“你是工农兵学员,前些年是‘四人帮’害了你,可不能再让李国华害你了。跟着他磨镜片,整天干工人的活,有什么出息?不搞教学,提不上讲师,在大学里就无立足之地,个人问题都难于解决啊!”正担心自己的前途没有着落的小吴,听了这话,不免心动,向李国华提出了到系里搞教学的要求。

研究室刚刚成立,研制工作已到关键时刻,小吴怎么能离开呢?晚上,李国华怀着满腔热忱,来到小吴的宿舍,和他促膝谈心:

上山的道路有千万条,每一条都千回百折,崎岖不平。只要我们看清山脉水源,选定一条,沿着它奋力攀登,就一定能到达那风光无比美好的顶峰。做工作,最忌前顾后瞻,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始终如一的目标。

我们应该有新的科研思想。理论和实践总有距离,理论上讲得通,实践上未必能行得通。只有学中干,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才会出成果。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写成论文是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变成社会生产力也是科研,而且是更重要的科研。我们不能鄙视技术和生产。

党和政府已经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工作者要关心经济工作,了解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面向经济建设的自觉性。中国科技落后,主要落后在技术与工艺。这个问题不解决,四化就没有希望。我们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应这时代的潮流,做出成绩,报效祖国!……

一次又一次,那情真意切、包含着真知卓见的话语,终于使小吴心悦诚服,回心转意了。小吴勇敢地担负起真空镀膜的任务,与李国华开始了密切合作。

在艰苦奋战的日子里,李国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女儿复习高考,他顾不得辅导。繁重的家务和窘迫的经济,使妻子心力交瘁,得了肾炎和胆囊炎。元旦和春节都在病房里度过的妻子,多么希望得到他的照料和抚慰啊!背后无人处,她不知流了多少泪。岳母望着独生女儿那苍白、憔悴的面容,直骂他对女儿薄情。这时,贤良的妻子却为他开脱:“妈,他有工作。他忙啊!”他真忙啊,忙得除了工作什么都忘了!他心急火燎,嘴上起了泡,眼睛里布满血丝。那早被他遗忘了的胃病,好象故意与他为难,突然复发了:胃里如翻江倒海,搅得他浑身颤抖!他气喘吁吁,疼痛难忍,脸色蜡黄,汗如雨下……

他身负重荷,奋力攀登在陡峭山路上。不顾春寒料峭,冷风扑面,秋雨湿衣;哪管荆棘丛生,险峰耸立,水深流急……他杜绝了一切犹豫,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为摘取那悬崖上的灵芝,即使坠于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死而无憾!

他就象一个无所畏惧的探险家,为寻找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洲与水源,跋涉在茫茫无垠的沙漠,不惧飞沙走石,峰回路转,哪怕烈日炎炎,长夜漫漫……他用心中的罗盘校正方向,紧盯着既定的目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终于,在一个万簌俱寂,人静更深的夜晚,他思维的雷达,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在光的世界里巡视,发现了他孜孜以求的瑰宝——打开激光偏光镜奥秘的钥匙。那在他手中转动切磨了千百遍的晶体,发出了一束笔直如注的红光!多奇妙的光啊!它红得象火,象血,象开放在早春三月的映山红,映红了研究室,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李国华那张疲惫而又兴奋的面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望着那红光,欣喜若狂,激动地跳了起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成功了。

他掌握了激光偏光镜的奥秘。灵感的火花在脑海里迸发,创造的激情在胸中奔涌。1978年,他们有两种偏光镜研制成功,随之,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研制过程中,全国各激光科研单位纷纷要求提供使用。研究室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实行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成立了中试和生产车间,形成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一条龙。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同时严格了工作纪律,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完成了系列化、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其在全国二十四个省市二百多家单位推广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单位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给予解决;有些器件存在缺陷,要求给予改进。他们把使用单位提供的反馈信息,作为新的科研课题,不断开拓新领域,研制新产品,使科研课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例如,被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接收站的OE双输出棱镜就是由天津大学和解放军某部提出的;在国际上仅有的微角分束角棱镜和可调分束角棱镜则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提出,他们在1982年苦战了八个月终手研制成功。

1980年到1985年,他们两次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国家级科研重点攻关项目,总计完成十七项,十五项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尤其是可调分束角棱镜,具有分束角连续可调,透过率高,分束角大大展宽和调节方法简单等优点,克服了以往分束棱镜分束角与分束镜结构一一对应的局限性,为我国偏光应用技术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元件。具有很高军事价值的“双目偏光能见仪”采用它作核心元件,也由解放军某学院研制成功,我们再也不用进口了。

这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使国内人民精神振奋,也激动着一颗颗海外游子的心。198410月,旅美华侨伍振权从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上读到了李国华在激光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欣喜万分,赋诗《大有成就》,向李国华表示祝贺:“微观世界量无穷,伸展宏观万象丰,保卫和平消战祸,全球福利靠君功!”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炎黄子孙的光荣!

五彩缤纷的光谱

激光研究室,座落在曲阜师大物理大楼的底层。窗外绿树扶疏,红花灿灿。一架架吸尘器就象一个个机器人的脑袋,隔着双层挡风玻璃探出窗外,越发使人感到室内是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每次风尘仆仆出差归来,李国华总是急匆匆地赶到这里,里里外外转一遭看一遍,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然后再去打盆水,仔细地洗刷旅途的劳累与疲惫。回顾当初事业草创未就之时,那一间斗室,两张实验台的寒酸境况以及单人独马、孤军奋战的狼狈相,已如幻梦般远去了。而今,安谧宁静的研究室已占据一层楼房,且已拥有四十万元先进仪器设备和多套现代化激光测试系统。在十余年斩关夺隘的征战中,李国华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带出了一支阵容整齐,具有国内第一流的偏光技术和晶体加工能力的队伍。在李国华的指导下,已评上讲师的吴福全,凭着一股一竿子扎到底的拼劲和韧劲,硬是在缺少资料和借鉴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硬膜镀膜技术,获得1984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技术员宋连科,虽为专科生,却肯钻肯学,很快就从李国华手里接过了向工人讲解偏光技术和晶体加工原理的任务。今年暑假,他与工人们一起冒着酷暑炎热,闷在实验室里,磨了抛,抛了磨,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平行度稳、光洁度高、工艺难度大,在国内属于首创的四分之一石英薄片双面抛光技术。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成归来的研究生赵明山,从熟悉具体工艺技术入手,整整奋斗了两个月,也完成了激光消光比测量系统的安装,取得初出茅庐第一功。还有老工人李学运、张建萍,他们全面而又纯熟的晶体加工技术,连心灵手巧的李国华都为之折服。正是他们组成了凌空高飞的雁阵,在头雁的带领下,正向着偏光技术的最高峰冲击;正是他们,以李国华为核心,编织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光谱,闪烁在激光研究的星空里!

最近两年,小吴已主持了室内的日常行政工作;小宋负责了全面的质量检查管理,这使李国华有时间和力量总揽全局,潜心攻克“七五”期间所承担的科研重点项目的技术难关,连续完成了填补国家空白的单、复式超高透棱镜、马普·赫斯棱镜、平行分束偏光镜和激光消光比测量系统的设计,国家科委已定于198711月份召开鉴定会。

在今年91日新学期开工会上,李国华信心百倍,气势如虹地向全室人员发出了下一步攻关协作的动员令:我们的目标是将激光室建成一座具有高度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激光偏光镜科研生产基地,还要逐步建立科研、教学、生产联合体。国外已有的偏光器件都要制出,国外没有的,只要是我国激光事业所必需的,也要尽快研制出来。眼下,就是要求大家团结一致,紧张地行动起来,严密各套工艺流程,拿出样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鉴定会的顺利召开!

奋斗者的心灵是相通的。同志们听了李国华的话,心中涌起滚滚热流,研究室的工作节奏明显地加快了。

夜里,周围一片静寂。研究室内却响起了“嗡嗡”的机器轰鸣声,“噌噌”的晶体研磨声。一道道纯红纯绿纯紫纯白的光束,轻柔地交织在一起,为迎接成果鉴定会,同志们又在开夜车了。这美妙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热烈的气氛,组成了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激光世界……

李国华,他从苍茫遥远的地平线走来,披着霞光,挟一身勇士的风采!在功成名就之时,他没有陶醉于绿柳花丛;他正披荆斩棘,一如既往地冲向新的高地!

在他的脚下,永远是一条开拓者的路!

(作者徐洪龙,摘自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攀登者》160-173)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