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曲园,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四书”名句的石刻散放在草坪之上,将我校深厚的儒韵文化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曲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摆放在松树、楷树、玉兰和银杏树下的校友捐赠的40多块石刻与“四书”石刻相得益彰,形成了曲园不可多得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字优美的石刻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校友的深情厚谊,其中多数是感恩母校的,如“学海思源”(外文77)、“寸草春晖”(化学97)、“叶茂根深”(中文83)、“根深育桢幹”(数学56)。而最让人耳口一新的当属“起点”(中文77)。只此两字,学子对母校的感恩情怀便跃然纸上:“亲爱的母校,你是我(们)踏上人生道路的‘起点’”。实在是妙笔生花。再就是感谢恩师的,如“师恩勿忘”(数学81)、“师恩永记”(中文79)。而最让笔者眼睛一亮的是“因为你”(数学78)。作者别具匠心,不落窠臼,寥寥三字,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亲爱的老师‘因为你’,才有我的今天”。也有的是歌颂母校的,如“桃李满天下,杏坛谱新篇”(中文89)。还有的是教诲学子如何修身做人的如“本立道生”(中文93)、“有容德大”(中文94)和“桃李不言”(生物86)。

除上述感恩修身内容外,有的石刻还隐含着一段历史或历史事件:如置于物理楼启的“吾心常在”就与众不同,它是由山东大学外文系的两位校友捐赠的。看到这块石刻,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解,为什么山东大学的毕业生也成丁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友呢?原来它蕴含着一段现在学子所不知的校史。1970年9月至1974年4月,我校与山东大学文科合并成为新的山东大学,设学曲阜。所以1970年至1973年的山东大学毕业生也称我校校友。“同一个梦想”(政治84)则巧借奥运口号,把聚会与国人百年奥运的梦想联系起来。我想,即使数十年之后人们也会马上联想到他们2008年的那次令人难忘而又具有非凡意义的聚会。
值得让人称道的是,还有的石刻将其文字与树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情画义般地传达着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如置于银杏树下的“杏林沐教”(数学91)和置于春华园大松树下的“沐雨聆音”(政治83)。面读刻文,我们仿佛看到学子端坐树下,沐浴着“夏雨”,聆听着恩师的諄諄教诲。同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杏壇讲学图。玉兰树下的“兰馨袭远”(历史84)也给人一种遐想万千的优美享受。
许多刻文都源于古典经书,它们无一不凸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试举几例如下:
“弥高,弥坚”(中文77)出自《论语·子罕》“颜渊喟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的话,意思是说“老师的学问道德,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石刻的背面还刻有“同窗聚记”,详细地记述了学子当年参加高考和迈入母校时令他们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文字酣畅淋漓,值得一读。

“春风化雨”(历史84)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此语用来比喻教育的作用普及而深入,也常用之称颂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对它已耳熟能详。然而,“春风夏雨”(外文84)则让我们耳目一新。该成语出自《论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此谓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长育万物。后来常用此来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或帮助。
“寸草春暉”(化学97)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比喻孩子对母亲的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的养育抚爱之恩。该成语意为“父母的恩情,难报于万一。”
“春华秋实”(化学91)出自《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该成语用来比喻文采和操行。
“本立道王”(中文93)山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志立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
“有容德大“(中文94)出自《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做人要有宽容的胸怀,其品德才是高尚伟大的。”
“顺木之天”(体育92)出自唐朝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相传唐代长安善于种树的郭姓树农驼背,人们称他为郭橐驼。郭氏种树皆活,且结实多,众人都向他学习,但无一能学到他的本领。于是有人便问他种树的诀窍,郭氏答道:“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水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且滋长茂盛的诀窍,我只不过是能顺应树不自己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桃李不言”(生物86)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李广)浚浚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信于世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目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是不会说话的,可是花好看,果实好吃,于是人们喜欢亲近它,结果桃李树下人们便踏出了许多小路(蹊)。”后来人们用该成语表示“为人诚实,自然就会感动他人”或“为人应重实际本领,且不可尚虚声。”
纵观石刻,多为梯形磨滑石或不经加工的天然石块和“太湖石”。除此之外,也有人物、动物以及其他造型的雕刻,如坐落在图书馆前面的陶行知雕像足菏泽校友1995年为40局年校庆捐赠的,下面刻着陶行知的话:“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这是陶先生对人生的感悟,它对年轻学子把握人生无疑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由中文系教授张元勋先生拟名,原书法系主任李开元教授书写的“犁牛之子”无疑是大家的最爱。它吸引着无数学子和各方游人在其前面摄影留念。这是全校92级毕业生捐赠的。一头健壮的低头拉犁的黄牛生动地表达了学子毕业后将奋力拼搏报效祖国的决心。
对亲吻的母子鹿下而书写着一个“育”字(物理91),借物喻人,一字千金,十分生动恰当地表达了母校培育学子,学子感恩母校的动人情怀。
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下镌刻着“大展宏图”(教育89)四个大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学子毕业后在社会各条战线上为国奉献的画面。石刻的背面还刻着一首诗,诗曰:“故园一别十二春/ 师生聚首论古今/ 青蓝斗艳吐芬芳/ 群星争辉耀乾坤。”
文史楼(东侧)前面的一块石刻格外引人注目。洁白的汉白玉石上镌刻着—本线装书,上写着“孔颜型范,春秋学统,海岱情怀,朱泗遗风”(历史78),是所有石刻中字数最多的—块。它以诗一般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齐鲁历史文化的特征。
化学楼前的“生命之源”(化学84)造型奇特,四个小球非常规则地附着在一个大球上,这是一个“甲烷分子”,大球代表“碳”,小球表示“氢”,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即人类生命之源。
在校友捐赠的所有石刻中,最雄伟宏大的当属综合教学楼后面中文系79级捐赠的“百龙亭”。它高约十米,由九层台阶十六块护栏石板,六根石柱,六角飞檐和内外雕形各异、栩栩如生的一百条飞龙组成亭内的上方镌刻着“师恩永记”。
(作者曹务堂,转自《曲阜师大报》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