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意乱神迷的词语,于是在这个冬雨浇注的夜晚,我开始想念存蓄了我四年记忆并且一定还会魂牵梦绕我许多年岁的寂静小城——曲阜,会念想曲师是不是也在落雨,落雨后的西联茂树是不是早已剥落了一地的金黄和阔绰,那排冬天坐一节课就会冻掉耳朵的西联教室其窗外攀爬的爬山虎是不是还是绿的,那里是不是还会飘出些熟悉的声音?
2008年夏天,17岁的我拉着行李箱来到了小城曲阜。现代化浪潮滔滔而来,这个不太大,亦称不上繁华的小城,甚至有点被历史遗忘的况味。如一来校作报告的老师言:“脚下踩着历史的碎片,空气中都散发着历史的浓厚。”
您瞧吧,路栏杆上写着:礼乐射御书数,下水道是古代钱币造型,路灯是古代灯笼,进城要钻被护城河缱绻环绕的城门洞,护城墙一到晚上就闪烁着马车的造型,银座都是古建筑造型,各大小学校都立着形态各异的孔子像,大街小巷都卖着孔府煎饼,酒叫孔府家酒,药厂叫孔府药厂,随便拉一个人:我们是孔子多少多少代孙……啊,上哪去找这么纯粹古朴悠远绵长的地方啊。我又记得那个屁股被自行车座咯得生疼的下午,我去的上面压着地瓜的舞雩台,地图上有但没有找到的古泮池,恩,还有在沂河公园公然换泳裤的男人,之后就扑哧一声跳进“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历史里了!
回忆总会打上诗意温情的影子,我们无数次“吐槽”的小城,此刻竟无比可爱。年少时,总山川湖海,志在四方,长大了才知道,繁华都市些许,唤做“曲阜”的小城只此一座!

曲园就坐落在这个小城,四季轮转,安然寂静,不争不抢,不喧不闹。我觉得曲师大春天最美的地方是樱花开落的老文史楼,夏天最美的是法桐密匝的天使之路,到了秋天是雨打落叶的西联教室,至于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萃华园子。四季都美的是散落在校园犄角旮旯读书的孩子们。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学习,这话丝毫不假。浓厚的学风,造就了曲师大全国闻名的考研率,也带来了褒贬不一的声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相信社会质疑的永远不是曲园学子的好学之风,而是对死学沦为“考试机器”的担忧。“考试机器”是教育现象,不等于曲园学子,曲园学子唯有更加奋发努力,才能打破偏见,撕掉标签,让“曲师”二字,立得住,站得稳!
在曲师生活的四年,岁月悠长,日子简单。回忆翻滚而出,此刻我会想念进则“就道”,出则“弘道”的图书馆,馆前池子里总是游弋着一尾尾鱼。在萃华园子里抛下尾梢坠有石头的绳子,然后勒下滚滚落落银杏果的老夫妇,不知是否还在?我特别喜欢晚上翘着二郎腿在中文期刊库里看杂志,窗台的仙人掌越过支撑的木棒,繁盛地倾颓到地上。
会想念学校零零散散的石雕、石刻;想念西联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粗树及下面的周末书摊;想念新大活轮番开演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话剧、电影、报告;想念学校快被拆了的老家属区,青石砖的房子煞是好看;会想念通往西公寓的曲曲折折的石头墙,以及石头墙上生长旺盛的海报、通知、寻物启事。
会想念住了四年的西公寓,想念楼下的百叶酥加辣皮,丰盛的煮方便面,食堂里可以加很多菜的米加菜,从2块涨到3块的滕州大肉面,教职工餐厅边上每次排队的人都能挤出门外的泰山火烧,家属区老奶奶卖的葱花卷和糖三角,西苑一毛钱一个的水饺。
会想积累很多人气的东门街。被公交、汽车的尾气和喇叭扫过后,你就可以顺利地享用东门的凉皮、白吉馍、寿司、菜煎饼、酱香饼、炸串、竹筒粽子、荷叶饭、东坡肉、甏肉干饭、坛子鸡、大馕等等。还没抹干净嘴边的油,你可以在这里顺道逛逛服装饰品店,但是临走前一定要不辱使命地拎上大袋的特价卫生纸。
毕业整整八年,也曾回去两回,时光仿佛不曾改变,曲师一如的安静厚重,静谧踏实。但总有一种恍然如梦的错觉,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可能我惦念并不是某间教室,某种味道,而是青春里的自己,和身边同样一群笑靥如花的面孔。我们在曲师相遇,也以此为原点,四散各处,也祝福你们,我永远年轻的朋友们!
没有违背师范二字的指引,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嘱托从未忘却。过往种种,皆成今我,很感恩也很荣幸,曲师在我的履历表上,也在我的生命历程里绘下的这一笔。
昔日“学而不厌”,今日“诲人不倦”,不忘来路,不拒将来!甲子又五载,弦歌不辍,玉振金声,生日快乐,我的母校!
(陈洁,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历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