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曲园 ——一座城市和一所高校的神话
2020-12-13  点击:[]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种传承千载,影响后世祖祖辈辈的力量在这里滋生、蔓延。也许,曲阜的蜚声中外乃至今日曲阜熠熠闪光的东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意味着什么,是孔老夫子当年所始料不及。在传承和积累中,千百年来在这圣地沃土固化了的文明,酝酿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他们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1955年始建于济南的“山东师范专科学校”于1956年改名曲阜师范学院,迁校至此——是机缘还是巧合?

选定曲阜为校址正应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开始,省教育厅领导没有将曲阜列入校址的候选名单,而是在济南、青岛、聊城、菏泽等地权衡不定。我们是不应相信神灵的,但是济南、青岛、聊城、菏泽一个个被否定,当曲阜意外的被选定,有人开始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不无道理。然而作为师范院校,曲阜师大今日的成长壮大也证明了这一选址是明智的,事情又似乎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自195571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学曲阜后,筹委会便开始在曲阜勘察校址。第一次,把校址定在曲阜县城北关外,林前村南、孔林神道以东,后因地下有煤层不宜进行建筑作罢;第二次,选定县城东关周公庙前一片空地,并办理好了土地征购手续,正准备着手动工兴建,又因地处汉灵光殿遗址,国家文化部提出异议,只好停工;几经周折,19563月进行了第三次勘探,终于确定现在学校所在地为校址。三波三折,从此一所高校才真真正正在曲皇,在儒家文化源源流长的根基上扎根。

曲阜,这座积淀了超越历史内涵思想精髓的城市,是曲阜师大唤醒了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又是她哺育了曲阜师大,这是师大的幸运,也是曲阜的幸运。

而今这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高校已经历了48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丰腴的土地上她铸造了过去,并孕育着辉煌灿烂的未来。

岁月留痕

我们走访了几位住在曲园辛勤工作了40多年的老师,倾听他们讲述着曲园的过去,追忆往昔的艰苦岁月。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这所圣地学府的艰辛创业历程。

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全部完成,整个国家经济刚刚起步,百废惧兴。在这种形势下,1955年建校于济南的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迁到曲阜,并改名为“曲阜师范学院”。王英斋老师当时任院党总支副书记,当他带着20多名教师,90多名学生来到这里时,只有几座二层的楼房孤零零的立在一片农田之上,学校没有围墙,周围一片坟地。王英斋老师告诉我们说:“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能踏到人骨头,胆小的同学晚上不敢出门。”后来,在学校四周打上木桩,然后拉上铁丝网,算作围墙。校门口非常陋,中间两扇大铁门,两边用石头砌成,上面刻着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题写的校名。这个校门一直使用到1996年才拆除,在这个位置上建了今天的科技实验大楼和孔子文化广场。

那时全是土路,一到雨雪天,很难行走,往往溅的满身是泥。不好走的地方放上几块砖头、石头像踏梅花桩一样。雨后好几天,地面仍然是一团烂泥。

骆承烈教援1956年分配到我校任教时刚20岁。住房紧张,他和另两位老师同住一个宿舍,和学生住在一幢楼上。骆承烈回忆当时艰苦:宿舍里全是木架子床,上面铺上稻草垫子和草席等。学校里没有电,上课用挂在教室中央的汽灯,每天派值日生添油、点灯、挂灯。宿舍里则用小煤油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没有自来水,在宿舍楼旁的水井上面安装上水轮车,靠人力将水提上来——生活用水全是从那里汲取。

曲阜原没有火车站,1904年,清政府修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时,按照原来的计划,正好从孔林的西边穿过,距离孔林西墙仅50丈(孔府档案4919号)。当时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怕铁路“震动圣陵”“损伤圣脉”,多次上书反对铁路从曲阜经过,并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圣人陵墓。最终津浦铁路假道兖州,绕过了曲阜。

50多年以后,当曲阜师范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外出或回校时便须先到兖州火车站,当时曲阜师范学院和兖州火车站之间是一条30多华里的泥土公路,这是与外界联系的最主要途径。当时这条路上没有公共汽车,学生和老师到兖州火车站大部分是步行。一到放假,家远的学生们便背着自己的行李,三五成群的步行到火车站,然后搭火车回家。“路的两旁是庄稼地,大部分种的是高梁,当高粱快成熟的时候,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常会害怕遭到从地里窜出来的狼或狗的袭击”。王英斋老师还告诉我们,他曾经在腊月廿九的晚上走过这条路,迎着凛冽的寒风,连个做伴的也没有,一路心有余悸。而几位老师对建校初期困难生活的印象最深的便是“吃饭”问题了,这也是所有从50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的共同回忆。刚来时,老师和学生的主食便是地瓜,吃地瓜面“窝窝”,喝地瓜面的“糊糊”。王英斋老师说,当时称为“地瓜面点心”,而煮熟的胡萝卜切成块,加点盐便是当时最常吃的菜。三年自然灾害时,连这些东西也没有了,许多同学得了水肿病,肚子填不饱。然而当时学生都没有丢掉刻苦学习的精神。文学院徐振贵教授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在食堂里吃完饭出来,想着回宿舍走哪条路最近,以便节省能量学习干活,我现在掌握的古典文学作品,很多是那时候背诵下来的。”

艰苦环境的锻炼,儒家思想的浸润,培养出曲阜师大学子特有的勤奋朴实作风,这是世所公认的。“曲阜师大的学生特别吃苦耐劳”,无须再举别的曲园人为例,就我们采访的几位老师,他们从20多岁就在曲园工作,一工作就是40多年,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不图名利,为曲园的发展倾注了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是曲园之根,是曲园人真正的代表。

文化的传承——西联

学校从建校以来所留下的建筑中只有西联保存最为完整了。学校56年在曲阜建校之初,也有不少的建筑,其中包括:东联(只剩下“东教”成了宿舍),图书楼(现在的学工部),9号楼的的一个饭堂(现在成为仓库),另外还有两个学生宿舍楼(二层的),东西各两层的教工宿舍(都是平房)。但这些在当时很“现代化”的房屋在今天都已见不到了。在学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载体,默默地完成了人们所赋予的使命,悄然退出了大学校园的建筑格局,把它们身上所凝固了的奋斗精神和文化底蕴留在这片沃土,人们渐渐地忘记了它的过去,代替它们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与人们的欢声笑语。

这是一座二层连体建筑结构,前面是一座二层长方形小楼,后面一字排开五间大平房教室。在两排建筑的西侧有一走廊连接为一体。房屋总体结构是“工”字形,中间一块空地上几棵三四人合抱的法国梧桐,宽大的树冠及繁密的枝叶笼住了整个空间,树下学子朗朗书声与树上鸟儿欢快鸣叫相映成趣。

西联以其特有的青砖结构给人一种庄重、古朴之美,五十年代烧制的青砖紧紧地扣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坚硬宽实,至今仍在使用。人们都曾记得,近50届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出了教师,走出了工程师,走出了省长。

儒雅的教授站在讲台上的金石丝竹之声,苦读的学子点燃的小油灯下的轻烟,风华正茂的学生们高谈阔论、俯瞰古今的豪情,现代文化熏陶下青年学子的浪漫......不断地在砖与砖之间的缝隙里积淀、凝固,渗进这座建筑的每一处角落,最终与建筑融为一体。西联处在绿树掩映之下,群楼环绕之中。

在建校4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曾在曲园以西联为背景拍摄了题为《圣地学孔子的人》记录片,专门介绍了我校的孔子研究专家——骆承烈教授。正是先生们的“杏坛设教”与莘莘学子,注定了西联不是孤独的。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作用使西联在诸多建筑中具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

曲阜师大在这方土地上扎根,是老一辈曲阜师大人血和汗的浇灌,他们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如今,曲阜师大的每一个人都正在见证并参与着学校发展的历史。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精神不断地内化着延伸。

(作者张晔 陈科 李东方 转自《曲阜师大报》2003.9.3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