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2020-12-21  点击:[]

母校是心灵的故乡,是精神的家园。越是上了年纪,就越 想回母校看看。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越发渴望 一种精神的依靠,就像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外面 挥汗如雨之后,依然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一样。

20191122日,我回到久别的母校——曲阜师范大学。我是1961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从入学算起到现在将近60年,回想起来,像6 年一样短暂,昨日历历在目,又像百年一样漫长,从懵懂少年到80老翁,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但无论人生处在哪个阶段,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饱含着母校的精神烙印。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无论多大年纪,在母校的大门前,都是一个期待被文化和知识抚育的学生;无论人们是否相识,在母校的校园 里,遇到的都是一见如故的老同学、老朋友!

在参访母校前夕,我与曲师大校友办的孔宪福处长、刘建河秘书长取得了联系。他们得知我和夫人要参访母 校,很高兴。当晚刘建河秘书长特意从外地赶回曲师大, 研究接待我们,提前跟我确认了行程,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说:我想见两位老师和同学,一位是 1961 年给 我们上过课的骆承烈教授,一位是大学在一个教室里生活 了四年的同学邓承奇教授。刘建河秘书长说:这两位都住 在学校里,我可以提前和他们沟通,欢迎你们到母校来。22 日上午10 点,我们到达了曲阜师范大学。一进曲师大,就受到了刘建河秘书长的热情欢迎,他告诉我们,曲师大变化很大,这次来了好好看看母校吧。他把我们引 到校友办公室,又受到了孔宪福处长的热情接待。

在办公室里,我首先向领导汇报了我们的情况——我和老伴宋桂香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是山师大英语系,我是曲师大中文系,都是中学高级教师,我们俩的经历大体相同,读书、教书、办学六个字写了我们的一生。1994 年退休后,创办宝威学堂,今年是 25 周年。今年我们的吉 利数字是 8525,8 是我今年 80周岁,5是结婚50周年,金婚,25 是退休后创办宝威教育 25 年。为了庆祝建校 25周年,出版了《宝威的魅力》。这本书包括了 80 年的人生经历、50 年的伉俪情深和退休后25年的创业实践,写出了人生、家庭和事业的感受。今天来向母校、向领导赠送《宝威的魅力》,用此来感谢母校的培养。孔处长和刘秘书长听了我们的介绍,感到非常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赠书,说是要把它放到校史展览馆里,这是曲师学生的成绩,也是我们教育的成果之一。接着,孔处长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近几年许多校友回母校参观,给母校带来的喜讯。鼓舞了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的精神。由于孔处长有会议,便由刘秘书长陪同我们参观访问。一见如故的母校情,让大家格外放松。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最后,校友办向宝威教育集团赠送了孔子的画像,以志纪念。我们四人高举着孔子的画像,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60 年不改桃李情,鹤发童颜传教诲

前几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主席视察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的骆承烈教授在向习主席汇报的新闻,我高兴地喊出:快看,这是当年给我们上课的骆教授!1961 年我们入学后,学校开设了一门中国古代史的课程,讲课的老师就 是骆承烈老师。那时候他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老师,而我们学生中有许多调干生都是三十五六岁的人,两相比较,年龄相差很大。但是骆老师的讲课却特别受欢迎,他抑扬顿挫且洪亮又有磁性的声音,特别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几

节课下来大家普遍的认可这个老师。学生上骆老师的课就像看演出一样,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这次回母校之前,我就特别期待见到骆教授。骆教授住在学校里,我们在刘秘书长的陪同下来到了骆教授家,一见面我就自报家门---中文系 61 级单崇敏,给老师鞠躬敬礼,献上最新出版的《宝威的魅力》。骆教授很高兴,说:“61 年我给中文系上了一年的中国古代史,印象还是 很深刻的”。他随手打开《宝威的魅力》,看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视察宝威学堂的照片,一眼就看到陪同视察的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孙继业。他指着孙继业的照片说:这是我们曲师大的校友,现在是山东省的副省长。我被他那种敏锐的眼光和清晰的思维所震撼。我说:骆教授,你的身体真好。骆教授说:我很注意锻炼,每天走一万步,今天已经走了5400步。他在言语间对自身健康充满了信心,给人增添了力量。我向骆教授汇报了毕业后的生活经 历和退休之后创办宝威教育,至今25年了,宝威教育包括培训学校、幼教和英孚三个板块,现在发展都很好。他听 了很高兴,说:只有做事业的人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我提到在电视上看到他和习主席的新闻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那是2013 1126 日他在孔子研究院向习主席汇报传统文化。并且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那次汇报的情景,能够看出来他对这次的汇报感到非常地高兴和骄傲。骆教授是我国研究孔子文化60多年的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顾问、山东和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曲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幼儿园国学首席顾问。骆承烈教授,七十年来重点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曾为大型文献专题片《文化巨人孔子》撰文及顾问,获“二十年来改革创新奖”,为出国重点影视项目。编导《孔子与儒家思想》、《三字经》等 2600 分钟,均上卫星播映。由其“创意改编”并任总顾问的 102 集《演说论语》,获 2011 年广电学会“百家奖”一等奖及个人的 “创意奖”、“撰稿奖”,2012 年获中国科技部“发明创 新奖”、山东省“精品文化工程奖”。自著和主编的《孔学研究》、《儒家思想与社会管理》和《经亦求精》等书籍 120 多本,先后发表文章 1000 多篇。近 70 年来,骆教授足迹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遍布世界多个国家,还到联合国做过演讲;先后被授予各种名誉称谓 150 多项,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荣耀无比,但他仍然保持着老师诲人不倦的品质。当他知道宝威在办幼教事业,特意赠送我一套由他执笔的《国务院幼儿园行为规范幼儿规》上下册。他说:好习惯早养成,好品德益终生,这套教材普及的面很广,你们可以参考。我被老师这种关心学生、无私帮助学生发展事业的精神所深深感动,连连说:谢谢老师!骆教授又将《骆承烈学孔研孔六十年》上中下三册赠送给我,这是他60年学孔研孔的总结。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亲笔为骆教授题字“承烈先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德成”。骆教授虽然已经是 85 岁的老人了,但在他身上看不到 一点老人的痕迹,还在朝气蓬勃的筹划着未来。他说:文化大革命我在牛棚里待了四年,头发都被揪掉了,我现在要加紧工作,把耽误的四年补上去,现在我手头还有三本书正在写作中,还有许多的社会活动要参加。老师的那种神采奕奕,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对事业充满了满腔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宝威的信念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和骆教授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直到临别的时候,骆教授送了我《洙泗归元》上中下三册、《读活三字经》、《聖地春秋》、《母爱无疆》、《经亦求精——与 时俱进求国学》、《听故事学论语》、《国务院幼儿园行 为规范幼儿规》上下册,共10本书。透过这些书,深觉其不居功、不自傲、诲人不倦,骆教授永远是我的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这短暂的师生小聚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力量和温暖!离开母校60年了,我一路风尘仆仆,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为人祖父……层层重叠的角色下是责任和使命,我不断努力,跨越一个又一个人生里程碑,但当我站在我的老师面前,我60年来第一次完全的放松下来,那一刻,我只是一个学生,有了老师当依靠,有了一个更高大的灯塔!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曲阜师范大学建立了教师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座也是唯一教师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填补了我国文化和教 育领域博物馆建设空白。 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宗旨是“为国弘文”,定位是“民族文化记忆、教育历史遗产、教师精神家园”,紧扣“尊 师重教”这一主题,围绕“教育文物”“教师典范”两条 主线,凸显“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教师文 化馆藏特色和师德教育功能特色。刘建河秘书长陪同我们参观了教师博物馆,教师博物馆的内容丰富,有图片、有实物,展品琳琅满目。博物馆 记载了教师的产生、发展、教师的功德以及教师的楷模,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漫步博物馆,既可以了解到“教师”一词的由来及内涵、教具与学校的演变与发展,还可以看到鲁迅、陶行知、叶圣陶等名师大家的珍贵手稿、我国首版教材(我国最早的历史、数学、教育等各学科教材),以及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计算机 103 机,等等,《孔子圣迹图》画卷则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进行滚动展示。馆藏之丰富、布展形式之多样令人惊叹。 博物馆规划“展览区”“研究区”“体验区”“服务区”四大馆舍布局,立足“教育文物收藏”“教育遗产研究”“师德教育涵养”“教师文化交流”“公众文化休闲”五大功能定位,设置“先师孔子”“教育文物”“教师典范”三大基本陈列和“中国各地教师风采”“中国教 师走向海外”“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三大专题陈列。 曲阜师大建教师博物馆得天独厚的资源就是——孔子的丰富实践对教育的精品论述不仅是中国、东南亚,乃至是世界都可的理念。这样就为博物馆的人民性、群众性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博物馆不仅是教师的学习的窗口,也是对学生做人道理进行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在参观结束的时候,每人亲手拓印一张孔子的画像,作为参观的纪念,是特别有意义的。我和老伴亲自拓印了两张孔子的画像,还举着画像留下了一个珍贵的镜头,这是参观教师博物馆的纪念。“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至圣先师孔子故里、在中国教育的源头建设中国教师博物馆,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 的象征意义;由孔子家乡的大学建设中国教师博物馆, 是历 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和重大机遇,更是我的母校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物转星移神犹存,小木参天桃李盛

明媚的阳光透过层峦叠嶂的树叶洒向古朴的石板路,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三五成群的学生夹着书籍穿梭在食堂、教室、图书馆之间,整个校园是那么静谧、那么祥和。如今,当我再次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一切都恍如昨天。1961 9 15 日,我乘坐迎接新生的解放大卡车 来到了曲阜师范学院。当时的校舍还记忆犹新,正面迎着 校门的是办公大楼兼图书馆;左面是两栋宿舍楼,宿舍楼后面是西餐厅,由于没有学生就当成了会议大厅;东面是两栋宿舍楼,宿舍楼后面是东餐厅;当时的教室是西面是中文系和政史系的办公楼,西联一二三是教室,西联一是中文系大二的教室,西联二是我们的教室也就是大一的教 室,西联三是大一数学教室;东联一二三是物理系、化学系、实验室等教室;东西两座宿舍楼之间是大操场,逢恶劣天气,飞沙走石,人们都睁不开眼。而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了生产救灾,粮食凭饭票领,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粗粮还是地瓜干,相对来讲,生活较为艰苦。吃饭是分组吃,每组10个人,大家站着吃饭。每组每顿有两个人轮流值日,一个打菜,一个领干粮。打菜的负责把桶里的菜分成10份,领干粮的负责把饭端来,每个人吃个人的定量。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生活得还是很乐观的,还是抓紧时间学习。星期天到山上去复收地瓜,弥补粮食的不足,复收的地瓜洗干净后,用两个脸盆扣在一起压上砖, 支起盆煮地瓜吃。当时学校提倡劳逸结合,一二节课后,就动员同学回宿舍休息,减少活动,防止消耗体力。回宿舍后,大家躺在铺上就开精神饭店,北京的烤鸭、金华的 火腿、上海的小笼包......往往天下好吃的东西都说了一遍,但还不到开饭的时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当时连续 3 年的自然灾害,副食品非常的缺乏。大家就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年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参加研究生的考试,曲师考取的名额成为山 东的第一名。 刘秘书长告诉我,5 年前,山东省政府批准西联合教室 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原校址而保留下来,我很庆幸我当年 学习的教室仍旧保留着,我就在西联二的教室门口拍了照留念。这个地方曾经是我在大学四年生活的地方,留下了那么多的回忆,也是从这里,母校把我培养成一名中学教 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生。我透过窗户向教室里瞥了一 眼,看见老师在提问,学生在回答,这个情景是那么熟 悉,是那么令人浮想联翩。我曾经作为学生,一次一次的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又曾经做过老师,一次一次的 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正是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把我们的文化知识一辈一辈的往下传递。 教室的前面有两棵大树,这两棵大树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就栽下来的,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是一棵很瘦弱、很细的小树。经过 50 多年的风雨,现在已经成为一抱粗的大树了。看着这棵参天大树,我不禁想到这棵大树见证了半个 世纪的沧桑变化,见证了曲阜师范大学的发展,也见证了成千上万曲阜师范学子从这里走向了社会成为教师传递着薪火。我们和刘建河在这棵树前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 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最美的风景是书生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一个大学最美的风景不是豪华建筑,也不是花香满径 的景观,最美的风景,是人。是拥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是书声琅琅,是勤学笃志的文化氛围。曲阜师范大学有一个光荣的传统,就是学习刻苦。在 最困难的时候,仍旧坚韧不拔的进行学习,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的一个光荣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早晚自习,学生自己找地方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特色。早晨大家拿着书本,在校园里自由地行走,边走边读,边走边说,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吃完晚饭,早早的去图书楼、自修室占地方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特色。他们争分夺秒,不舍得浪费点滴时间,就连吃饭的时候,排队打饭都 拿着单词本或者是笔记嘴里念念有词;而等着吃饭的学生,饭还没有来,不舍得浪费这点滴时间,就拿出纸条来默念或者是轻声地朗读;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大家不谋而合的都这样做。这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而这次在西联二教室前的台阶上,又看到了当年的情景。许多女同学拿着书本或笔记本在那默念,还有的头顶着墙边在那努力的记忆知识;也看到有的同学在指手画脚 地喃喃低语,似乎在准备台词;也有的同学坐在小马扎上自己默默的学习。这一幕使我很感动,半个世纪前,我们所经历的,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到今天依然如故。当我到了中文系办公楼的一楼,一个景色扑入我眼帘,使我特别的感动——许多怕风嫌冷的同学都贴着走廊的边上,坐成了一排在默默学习。看到这一幕,我不忍心打扰他们,怕影响他们的学习,但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我 把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刘建河,刘建河讲:这是曲阜师大的一个特色,曾经电视台和报纸都报道过“大学飞出读书 声”,就是写的我们学校,我们学校的学生把刻苦学习看成是最光荣的事情。曲阜是孔圣人的故乡,刻苦学习是这个地方的特色。这点,我是清楚的。2009年,宝威学堂成立15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组织员工到曲阜来旅游,曲阜旅游定的是“寻根游”。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伟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又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开山老祖,他的杏坛就是中国最早的民办学校。所以到阜来,就是寻找做人的根,做教育的 根,做民办教育的根。这次“寻根游”,是对全体员工一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洗礼。中午我们在宾馆里吃饭,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 次与母校的老师、同学和领导一起就餐。大家边吃边聊,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句话都能引出来一串串的回忆。骆教授学孔研孔60年,点点滴滴记在心头。老校友邓承奇教授毕业后留校,学校的发展和变迁,他是最好的见证人。校友办的刘建河 秘书长衷心的祝愿老校友相聚一起畅述人生的感悟,希望 把老校友的经验传承给新的、年轻的校友,让他们发扬曲 阜师大的光荣传统,能为国家、为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骆承烈教授是我和邓承奇的老师,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直到今天还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发展。而我们对刘建河他们来说,我们又是老校友,有义务把我们的经 历和人生体会传给他们。就这样,把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刻苦的学习、优异的成绩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使之学弟学妹们在勇于创新的大潮中迎着时代的要求去创造美好的未来!2019年参访母校,为文记之,未发表。今母校 65 华诞,发表,以示祝贺。桃李不言满庭芳,65 弦歌今又始。祝母校,65 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作者简介:

单崇敏 男 1939 年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中共党员。

1965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文登、荣成、威海任教。

1994 年退休后与夫人宋桂香共同创办宝威学堂。现任宝威教育集团董事长

 

校庆专线:0537-4451955                

电子邮箱:quyuanren@qfnu.edu.cn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